汉中“石门十三品”惊艳世界!_新闻动态_开云体育官方入口登录app-云开kaiyun全站在线官网

汉中“石门十三品”惊艳世界!

  6月20日至23日,受邀参加第十三届莫斯科“传统与当代”国际艺术节;8月2日,他现身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兰之约:全球文明对线日,他成为在韩国首尔举办的“文明的故事”中韩青年交流会暨“交相辉映:中韩时装艺术交流文献展”上,三位发言的我国青年代表之一。

  他将被称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中的《石门》《玉盆》《石虎》汉隶大字摩崖石刻,以及我市镇巴县当地苗族服饰传统纹样等多种文化元素,运用国家级非遗蜡染技艺,融入当代美学观念,创作出的10余幅作品,带到了世界性的艺术舞台,并与全世界的艺术家交流创作历程,分享艺术感悟。

  这些历史悠远长久极具艺术价值的石刻不再冰冷陌生,通过蜡染这一非遗技艺,变身轻盈的文化使者,从汉中走向了世界。这背后讲述的是汉中文物工作者持之以恒地守护以及文物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浪漫故事。

  “石门十三品”是十三方摩崖石刻的总称,它的时间跨度从东汉到南宋,是研究褒斜古栈道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现藏于汉中市博物馆。

  汉中市博物馆馆长卢辉说:“‘石门十三品’早在1961年3月就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决定兴建石门大坝,从灌溉和发电两方面造福汉中人民。因此,决定搬迁‘石门十三品’。”

  当时,摩崖与山崖连为一体,不仅体积巨大,且又经长时间风化剥蚀,裂隙纵横,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可循。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凿取方法上以手工操作为主。

  工作人员只可以通过在摩崖周围开槽,然后从背面剥离,分块凿取,使摩崖脱离山体。凿取下的摩崖石刻重量从几百公斤到几吨甚至十几吨,运输成为了难题。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工人师傅们先在沟壑不平的山地,铺设垫有枕木的方木轨,又在木轨上放圆木做滚轮,前拉后撬,依靠圆木移至公路上,再装上平板车,低速运输至汉中市博物馆。从1969年到1971年,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石门十三品”为主体的摩崖石刻才被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

  紧接着是紧锣密鼓地修复工作,凿迁下的摩崖石刻经拼对后,先用毛刷除污,力求在不损伤原石前提下,使黏合面清洁干燥。根据黏合的强度、温湿度、线胀系数等参数,先从背后对摩崖进行整体加固,再通过试验选择稳定的黏合剂黏接摩崖,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貌。

  “石门十三品”搬迁在当时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大型摩崖石刻异地搬迁保护实例,尽管这种实践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但它为今后石门摩崖石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石质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积累了经验。

  如今,“石门十三品”不仅是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汉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慢慢的变多的书法爱好者踏上寻根之旅,一睹石刻原迹。

  8月3日在中韩青年交流会上,伟生动、风趣的交流发言让现场的氛围轻松了许多,“大家请看我手上的钛钢材质杯子,融合了汉中文化符号‘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元素,剪纸、蜡染两种国家级非遗技艺在杯壁上碰撞,让这个文创产品呈现出独特的现代艺术美感。我和团队想用这种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和民间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今年8月,汉中非遗研学人伟将“石门十三品”非遗蜡染作品带到韩国展示。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从清代末期以来,“石门十三品”在国际传播和文化影响方面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80年至1884年,著名书法家、书论家、国学大师杨守敬担任清朝驻日本外交官期间,携带至日本的包括石门石刻拓片在内的中国历代碑拓,为日本书法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开启了石门石刻对外传播之始,对日本书法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本掀起了临习石门石刻的热潮。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游客自发来中国汉中开展“汉三颂(即石门颂、郙阁颂和西狭颂)”书法研学之旅和三国文化之旅,汉中也成为了国内最早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文化对外影响力的不断传播和扩大,汉中博物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长达十年时间,邀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他几个国家文化学者,陆续举办了4次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后两届国外学者参加60余人次,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日本书道泰斗种谷扇舟先生曾三次飞抵中国,专程到汉中造访石门摩崖石刻,1988年,当他再次观赏完“石门十三品”后,激动地挥毫写下“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题字。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共有来自国外的学术团体25批次、600余名专家学者来汉中市博物馆参观交流,促进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汉中博物馆也积极走出去,开展文化宣传交流。

  2011年10月,“石门之旅”—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特展暨美食节文化交流活动在日本出云市举行,展出“石门十三品”及汉中历代名碑拓本31件,还展示了汉中石门老照片和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2019年9月—11月,汉中市博物馆“衮雪”拓片参加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三国志展”(中日文化交流协定40周年特别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展出……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把秦蜀古道及石门石刻保护利用作为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文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展现新画卷。

  目前,我市正加大秦蜀古道历史背景和文化研究阐释,着力推进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石门石刻活化传承,打造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开发一批文化体验新场景新业态。未来,更多与“石门十三品”相关的文创产品将走出国门,与世界相约。

  带着“石门十三品”登上国际舞台,伟不遗余力地向外国友人展示汉中元素,宣传汉中文化,“当有人来我的展柜前交流时,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介绍,这些作品源自汉中的‘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历古家、书法家所推崇。蜡染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这些作品中的苗族传统纹样,有蝴蝶纹、鸟纹和花草纹,都取自大自然,寄托着原始而又真挚的积极生命观,传达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

  8月6日,记者来到镇巴县青水镇的蜡染文化体验馆,实地感受这项和文物碰撞出火花的非遗魅力。

  青水镇被称为“最北苗乡”,在这里有着保存完好的原生态苗族聚落,雷家寨古苗居中依然保留着几百年前苗家人洞居生活的痕迹。2023年,苗族小伙杨兵在雷家寨古苗居对面山脚下开起了蜡染文化体验馆,传承古老蜡染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以蓝靛浸染,除去蜡后,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美丽图案。

  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用它来装饰衣物、生活用品等。随着时代发展,除了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也开始制作蜡染手工艺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

  在体验馆的展示厅里,各类蜡染、扎染元素的现代、中式服饰挂满展架,价格在100至300元之间。墙壁上则展示着绘有苗族传统纹饰、图腾、符号的蜡染挂画、茶席、桌布。

  ▲在我市镇巴县青水镇蜡染文化体验馆,身着苗族服饰的工作人员绘制蜡染作品。受访者供图

  杨兵介绍说,传统蜡染作品主要表现苗族先民生活场景、神话故事等。如今,为了让市场接受度更高,他们也尝试将传统蜡染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除了在展示厅中直观感受蜡染工艺品的魅力,游客还可以在蜡染坊亲自体验蜡染的乐趣。“通过构图、上蜡、染色、融蜡、固色、晾晒这几个环节后,就可以完成一幅蜡染作品。”杨兵介绍说,传统蜡染主要以靛蓝色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彩色蜡染,色彩更加明艳,创作内容也更加丰富。

  创作间隙他也会拿起芦笙吹一曲苗族小调,在曲调中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碰撞,寻找更多创作灵感。未来,他打算跟随朋友公司的文化会展活动,将自己的蜡染作品带去国外,让更多人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伟也将继续奔跑在汉中地域文化与创新的道路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不管大小、不论语种,都有自己灿烂悠久的文化和代表当地民众智慧的传统技艺,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湛的技艺,需要我们年轻人一代代地传承创新,让各个国家和地区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持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生发出不竭的艺术创造力,助力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销售电话:0532-88195671

移动电话:13969646500

地址:青岛黄岛区东岳中路279号

 

开云体育官方入口